一箱刚从苏州蟹塘现捕现捞的“六月黄”大闸蟹,从京东物流昆山亚一智能产业园2期的自动分拣中心下线,成为亚洲一号第100亿件智能包裹。
这背后是昆山智慧物流从“人找货”到“货找人”的全面变革。
位于长三角经济圈中心的昆山,正从昔日“世界工厂”蜕变为全球智能物流技术的高地。超过50万平方米的智能物流园区、80余条自动分拣线、1万台智能分拣机器人,以及不断升级的航空物流系统,共同构成了昆山智慧物流的“黑科技”矩阵。
01 智能仓储:机器人大军的“午夜狂欢”
凌晨2点,当大多数人沉浸在梦乡时,昆山亚一智能产业园内的“机器人大军”却正迎来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刻。
在这里,超过80条自动分拣线和大批分拣机器人24小时运转,准确率高达99.99%。
这些机器人不需要照明,不需要休息,更不会因深夜工作而抱怨,它们依靠先进的算法和感应系统,在黑暗中精准地完成每一个包裹的分拣任务。
在仓储环节,昆山亚一2期投用了AMR搬运机器人、料箱拣货机器人等智能设备。这些机器人自主规划最优路径,将传统“人找货”的模式彻底颠覆为“货找人”。
京东物流自研的自动化仓储生产与管理体系——北斗新仓系统,将传统的人工静态拣货任务分配变为全自动动态任务分配。
这一变革大幅缩短了拣货员走动距离,使拣选效率提升3倍以上。
02 智能分拣:效率提升5倍的背后
在昆山亚一的智能分拣中心,每个包裹的旅程都是一场高科技体验。
1万台分拣机器人如同忙碌的工蚁,有条不紊地将包裹运送到指定位置。
这些机器人通过智能视觉识别系统和多维传感器,能在0.1秒内准确识别包裹信息,并规划出最优分拣路径。
在京东618等大促期间,这个智能分拣中心日均处理包裹量超过450万件。这一数字背后是技术创新的强大支撑——效率比传统人工分拣提升5倍之多。
中集德立物流系统公司为昆山亚一开发的WCS系统,协调着包括输送机、堆垛机、AGV、RGV、穿梭车和机器人在内的各种物流设备。
通过任务引擎和消息引擎,这套系统可以优化分解任务、分析执行路径,为上层系统的调度指令提供执行保障和优化。
03 空中走廊:从内陆货场到国际空港的蜕变
昆山智慧物流的“黑科技”不只局限于地面,更延伸至空中。
2023年3月,昆山打造了华东地区首家异地货站——长三角国际空港昆山物流中心。随后,国际航空运输协会正式批复昆山国际空港三字代码为KHL,昆山实现了从内陆货场到航空货站的突破。
这一突破意味着昆山虽然暂时没有民用机场,却拥有了国际通行的“空中身份证”。
2025年8月21日,全国首家备案制综合型航空前置货站——东方航空—昆山国际空港前置货站正式启用。
首批出口货物在货站经过一次性安检、打板后,通过专用驳运卡车直达上海浦东机场,发往德国法兰克福和越南胡志明市。
这一创新模式使昆山至上海段的企业物流时效提升60%以上,运营成本下降30%以上。
04 数字孪生:虚拟与现实融合的物流新世界
在昆山智慧物流的“黑科技”体系中,数字孪生技术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。
长三角国际空港昆山物流中心成为全国首个前置货站商用1R节点,借助1R标准,昆山可实现对货物运输过程的实时监控、智能调度和风险管理。
这套系统有助于企业实时掌握货物的位置和状态信息,打破传统航空货运的“信息黑洞”。
在仓储管理方面,中集德立自主研发的WCS系统,实现了对各种设备系统接口的集成、统一调度和监控,进一步提升了仓储管理的精细化程度。
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,使昆山物流企业能够在虚拟空间中模拟和优化物流流程,然后再在物理世界执行,大幅降低了试错成本,提高了运营效率。
05 智慧赋能:从“包邮区”提速到全球链接
昆山智慧物流的“黑科技”最终服务于什么?答案是全面提升物流体验和效率。
随着昆山亚一整体园区的投用,苏浙沪皖等地区超93%的自营订单可实现当日达或次日达。
这意味着传统“包邮区”约2亿人口的物流服务体验得到了再次提升。
而在航空物流方面,依托长三角国际空港昆山物流中心,昆山构建起“空中网+地面网+货源网”的物流运行网。
通过提供“一站式”物流服务产品,进口货物从20小时缩短至约11小时,出口货物从10小时缩短为5小时。
物流成本平均下降20%,物流时效平均提升50%,为“昆山制造”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如今,昆山国际空港已链接全球111家航空公司,航线网络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36个目的地。
而没有民用机场的昆山,却凭借创新的一站式航空物流服务,实现了从“内陆货场”到“航空货站”的华丽转身。
物流不再仅仅是关于“快”的艺术,更是关于如何智能地连接世界的科学。